4.2 如何监控环境温度

+荐课 提问/讨论 评论 收藏
  • 本课程为精品课,您可以登录eeworld继续观看:
  • 4.2 如何监控环境温度
  • 登录
[音乐播放] 大家好,欢迎观看有关环境 温度测量的 TI高精度实验室视频。 在本视频中,我们将讨论一些用于 测量环境温度的设计技术,并介绍 一些示例设计。 在视频结束时,您将能够为测量 环境温度作出有效的设计和布局决定。 环境温度一词具体是什么意思? 在电子产品的集成电路用语中, “环境温度”一词最常用于指称 所设计的系统周围 环境的温度。 例如,在监测单个组件或 PCB 的温度时,环境温度可 用作对电路板所在壳体 或外壳内温度的指称。 在控制 HVAC 时,环境温度可 用于指称恒温器所在 房间或建筑物的温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温度测量, 我们需要了解环境系统的 热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热质量的概念, 它是系统以热量形式存储 能量的能力。 这取决于热系统中 材料的质量和类型。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周围环境的 热质量远大于我们用于监测 它的系统。 如果环境温度高于系统温度, 则热量从周围环境流出,从而 导致系统升温。 如果环境温度低于系统温度, 则热量流向周围环境,从而导致 系统降温。 换句话说,无论我们的系统是 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热能还是向周围环境释放热能, 我们都不希望环境温度因此 发生太大的变化。 实际上,周围环境充当 我们的热能的储存器。 在没有其他影响的情况下,我们的系统中的元件 最终会稳定至与周围环境 相同的温度。 这种与环境之间的热平衡状态正是 我们希望传感元件达到的状态。 对于传感器与周围环境之间 实现热平衡而言,存在一些挑战。 在考虑检测元件周围空气的温度时, 主要的热传递方法是对流, 这表现为许多波。 除非使用风扇等强制装置,否则我们无法控制 对流的速度。 不过,在测量环境温度时,我们不 希望这么做。 对于检测元件周围的热量而言, 始终存在其他传导路径和对流路径。 对于用于正确测量周围环境的传感器而言,我们 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小这些路径的影响。 检测元件不是唯一与周围环境交换 热量的物体。 包括铜迹线和孔在内的构成电路板的所有 物质都是对流的路径,可以充当 向检测元件传递热能的 路径。 正是该热质量成为了一个问题, 因为电路板上的其他有源器件可能通过 对流直接向我们的传感器传递热量, 或者通过电路板自身上的共享 迹线传导热量。 除器件之外,还有传感器的 自热效应。 由于我们讨论的所有温度传感器 都会消耗一定量的电流,因此始终 会从传感器内部产生热量。 不过,当应用依赖于高精度时, 微安级电流消耗可能是 不可忽略的误差的来源。 如果没有适当考虑这些热源, 那么它们与自热效应相结合, 足以将传感器的稳态温度读数 驱动至远高于环境温度。 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管理这些额外的热源呢? 第一步,我们可以 尝试减小检测元件 周围的热质量。 这包括最大程度地减少 与电路板上发热器件之间的传导路径, 以及减少我们的传感器释放到任何温度较低的 邻近物质的热量,从而有效地减小 传感器的热质量。 此外,我们还需要使有源器件尽可能远离 我们的传感器。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电路板上的较热组件到 传感器的对流和传导。 最后,我们需要减少自热空气,可以通过 校准或在可用时使用传感器的 较低功耗模式来做到这一点。 对于 IC 温度传感器,这将 等效于以更低的频率进行采样或 在读取操作之间使用关断模式。 让我们来看一些有关如何将传感器 置于电路板上以进行环境测量的示例。 为了获得最佳结果,考虑在您的温度 传感器周围使用PCB 圆角切割, 以更好地阻止温度传感器 通过电路板传导热量,并且减少 检测元件周围的热质量, 以便快速响应。 如果可能,穿孔部件也可以提供 很好的隔离。 如果需要,甚至可以在距离电路板的其余部分 更远的位置分隔和使用穿孔部件。 为了实现最小的热质量,您还可以使用柔性电路板设计, 例如显示的这些电路板设计。 安装在柔性 PCB 上的传感器展示出的 对周围环境的热响应要好 很多。 多远的距离对充分隔离传感器而言是足够的? 答案取决于几个因素, 包括周围环境温度、电路板的其余 部分上发热IC 的温度 以及电路板上气流的方向和大小。 这包括强制通风和系统 周围的温度梯度产生的自然气流。 屏幕上显示的红外仿真用于 仅包含功率电阻器和高精度 数字温度传感器的测试电路板。 在成像期间,功率电阻器的温度 约为 90 摄氏度。 即使距离是60 密耳,功率 电阻器上仍然存在 余热对流。 因此,我们建议采用 1,200 密耳的 距离,或者大约 38 毫米, 从而使温度如此高的组件 能够散热。 该表显示了针对各种温度的样例 建议距离。 一般而言,最好永远不要在为环境测量 而设计的系统中让您的组件达到 如此高的温度。 我们还可以优化我们的布局,以在您 希望环境具有低湿度或系统的 总寿命不是主要问题时, 帮助我们的传感器更好地与周围环境交换热量。 可以清除覆盖检测元件周围的 迹线的阻焊层, 从而使铜迹线能够直接与 周围环境交换热量。 一般而言,如果您考虑了相应的布局 注意事项,那么就不必在传感器周围 添加额外的铜孔。 例外情况是具有散热焊盘的封装。 如果采用这些封装,那么从响应时间的 角度而言,在器件下方增加通过 Avia 连接到裸片连接焊盘的 传感器铜焊盘可能是有益的。 该铜焊盘无需大于 封装的尺寸,甚至无需 大于散热焊盘的尺寸。 对于没有散热焊盘的传感器, 不必花心思考虑添加额外的铜。 在仅连接到传感器的引线时, 铜带来的额外热质量不足以 改善响应时间。 感谢您观看本有关环境温度
课程介绍 共计13课时,1小时32分10秒

[高精度实验室] 传感器技术 : 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高精度实验室 TIPL

在TI精密实验室-传感器系列中,我们的专家将向您介绍温度和磁性传感器,以帮助您缩短设计时间,并从概念验证快速过渡到产品化。

推荐帖子

关于TMS570LS3137外设驱动问题
请问,谁有TMS570LS3137在UC/OS操作系统下的CAN、AD、IIC相关的驱动程序啊? eeworldpostqq...
yuyin 微控制器 MCU
求各位大侠帮我看看
安装ccs5.1的时候安装不了,出现了下面这些东西Error in action ExecuteAction Error in action ExecuteScript couldn't open socket: invalid argument     while executing "::InstallJammer::actions::$component $thi...
樱木式二哥 DSP 与 ARM 处理器
对LM3S8962 系统时钟控制比较详细的理解
       做为一个LM3S8962初学者,需要学很多的东西,现在我就把我这几天的关于系统时钟的一些看法写了出来,下面就说说我对系统时钟设置的一些理解,难免有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拍砖!!      系统时钟树:   群星(stellaris)微控制器包含主振荡器和内部振荡器两个时钟源。...
fxw451 微控制器 MCU
f28035和f2812的中断
之前用f28035的时候记得中断是不能嵌套的(也就是说当CPU正在处理一个中断的时候,又接收到一个或者几个中断时,CPU是处理完正在执行的这个中断,再去处理其他中断中中断优先级最高的中断),可现在学习f2812的时候怎么又说中断可以嵌套(也就是说当CPU正在处理一个中断的时候,当接收到一个比正在处理的中断优先级更高的中断时,CPU就会先去处理较高优先级的这个中断,等其处理完后在处理开始执行的这个中...
506977544 微控制器 MCU

推荐文章

多传感器融合助力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升级 2025年04月10日
随着人工智能和仿生学的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服务和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作为其感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视觉传感器承担着环境建模、目标识别与交互反馈等关键任务。 根据Omdia测算,2024-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4%,从而带动上游视觉传感器需求快速放量。以特斯拉为例,初代Optimus装配了8颗摄像头,覆盖头部、肩部、腰部三个高度。...
Diodes 公司推出先进的锑化铟霍尔器件传感器,适用于旋转和电流检测产品应用 2025年04月10日
【2025 年 4 月 10 日美国德州普拉诺讯】 Diodes 公司 (Diodes) 首次推出先进的锑化铟 (InSb) 霍尔器件传感器系列,可检测旋转速度和测量电流,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游戏手柄等消费产品应用,以及各种家电中的电机 。在工业产品应用中,此类传感器设计用于位置编码器,以及无刷电机和风扇的换向功能。开发此类器件可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市场需要更多采用产业标...
NXP移动机器人方案:边缘处理、电源、传感器及通信 2025年04月09日
随着传感器、电子器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机器人正从单一功能的自动化工具演变为具备高度自主性与智能化的复杂系统。 我们根据NXP的《Exploring Mobile Robotics: Real-Time Control, Autonomy,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来看移动机器人的四大赋能技术——边缘处理、电源、传感器及通信与...
首创全球最小力传感器,深圳企业为机器人装上“超灵敏指尖” 2025年04月08日
跳舞、做早餐、骑单车……今年以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备受瞩目,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突破都牢牢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智能传感器是机器人感知世界的“触角”。尤其是力传感器,关系着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最后一米”,是机器人精准感知、灵活操作的核心要素。 在深圳龙岗,一家由英国海归创立的年轻企业——华力创科学(深圳)有限公司(简称:华力创科学),凭借在智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
分享到X
微博
QQ
QQ空间
微信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机器人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文章 手机版

站点相关: EEWORLD首页 EE大学堂 论坛 下载中心 Datasheet 活动专区 博客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5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